后因以“ 伯鸾 ”借指隐逸不仕之人。 唐 孟郊 《下第东南行》诗:“试逐 伯鸞 去,还作 灵均 行。”
宋 苏轼 《哭王子立次儿子迨韵》之二:“非无 伯鸞 志,独有 子云 悲。”
王十朋 集注:“‘非无 伯鸞 志’,以言 王子立 有与妻共隐之意。”
唐 刘长卿 《送子壻崔真父归长城》诗:“送君卮酒不成欢,幼女辞家事 伯鸞。”
明 许自昌 《水浒记·联姻》:“念伊少年,影形弔处,相依有 伯鸞。”